隨著各行業快速發展,對制冷設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而從目前看,我國制冷行業仍然主要存在三大不足。
一是對引進的國外技術不能及時消化吸收。在工業領域中,我國制冷行業與國外接觸算是比較早的。20世紀80年代中期,我國就開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,并建立了一些合資企業。但到目前,我國制冷行業的技術進步還遠遠不能滿足其他行業發展的需要,特別是一些技術及產品仍不能自主開發。 改革開放以后,大量進口產品充斥國內市場,而國內產品由于沒有及時進行技術更新和開發,原有產品的市場份額也逐漸被國外產品吞噬。
二是制冷行業整體素質有待提高。與國內其他行業一樣,目前我國制冷行業技工人才嚴重缺乏已成不爭的事實。老技工大多數已退休,新的技工人才又補不上來,這種“青黃不接”的現象已嚴重阻礙了我國制冷行業的健康發展。因此,專家建議,企業應將那些有獨特技能的老技工聘請回來,讓他們帶徒弟,通過“傳、幫、帶”,緩解我國技工人才不足的矛盾。
三是技術開發資金投入不足,人才流失嚴重,國產品牌默默無聞。眾所周知,壓縮機是制冷設備的Z關鍵部件。但一提到壓縮機,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國的谷輪,他們的產品質量過硬,在市場已深深扎下了根。而國內的生產企業,為了證明自己的產品好、質量有保證,總喜歡這樣告訴用戶:我們的產品采用的是美國谷輪壓縮機。長此以往,在國人心目中已經有了這樣一個概念,只有采用了國外壓縮機的制冷設備,產品質量才有保障。而國產品牌的壓縮機將更無“出頭之日”。 另一個產品是制冷閥門。目前,我國閥門產品已經遍布國民經濟各個領域,但在制冷行業國產閥門卻難以立足。大多數制冷設備生產企業幾乎說不出國產制冷閥門的生產商,但這些企業卻沒有不知道丹麥丹佛斯制冷閥門產品的。 造成以上現象的原因,主要是我國在技術開發方面投入的資金不足,缺乏資金,“消化、吸收、創新”就是一句空話。另外,國內企業大多存在短期行為,喜歡做見效快的事,而對投入較高,5年或10年后才能收到效益的技術投資往往不積極。在這方面,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差別相當大。
暖動人心 丨 始于足下